Tuesday, March 1, 2011

當媒體人遇到高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一直很喜歡禪宗六祖惠能的這首偈子。
兩個月前,有緣聽星雲大師開示,方才知曉,這只是六祖在未得道前的境界。後來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法,聞說《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頓開茅塞,從“無所住”進一步悟到“而生其心”了。



事緣“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頒獎禮在2010年10月9日舉行,劉鑑銓先生到台北受獎,我和毓林隨行。
11日早上,我們約了好友南方朔到所掛單的佛光山台北道場茶敘。拄著拐杖的星雲大師突然出現在門口,謙和地問:“我可以進來嗎?不會打擾你們吧?”
南方朔先生和劉鑑銓先生分別是第一與第二屆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的得獎人。大師不僅親來跟兩人見面,還題字贈給兩人。
星雲大師贈予劉鑑銓先生的是“無住生心”四字,並且開示:“如果我們的心能在無住中生,這心便可遍通一切處、一切時。就好像我們出家人,無家,卻處處家。如果我們心有所住,有所分別,便執著於某一處、某一點,而無法遍處融通。無住,就是不執著是非、人我、得失,而超越是非、人我、得失。無住才是真住,無住才能無所不住,才能成就菩提、證悟法身。無住生活,就是能夠對外境超然,不執著己心的生活。在生活中照見般若自性,更自在的生活。”
劉先生注視著“無住生心”四字沉吟不語。良久,轉過頭低聲問我們:“大師能透視人心?不然,這四字怎麼好像為開解我近日心中所思所苦而寫的呢?”
劉先生有點動情,他感動的不只是“無住生心”的開示,還有大師的發心。大師幾近失明,且雙手顫抖,他寫書法時,假如中途停頓,就會看不清筆劃而難以續筆,因此須一筆到底。這薄薄的宣紙因傾注了大師的深情而變得重甸甸。
星雲大師對新聞人,特別愛護。他說他從小最感恩的就是報紙。直到眼睛忽然失明之前,他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看報,把報紙當老師、恩人。
因此大師想對新聞界有所貢獻。這是大師創設“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的緣由。他希望藉由“真善美新聞獎”推動中文媒體整體向上提昇,進而發揮淨化社會的作用。
大師好幾次強調:“媒體能發揮真善美的力量。”他也體恤記者的苦:“記者們很辛苦啊!”
●大師堅持“問政而不干治”的態度
我們這幾位媒體人好像跟大師特別有緣,在短短幾天內,分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和高雄總山,先後跟大師聚餐及交流了共七次。
我們珍惜這難得機緣,趕緊向大師討教。大師應機施教,佛法跟現實社會融會貫通,用語活潑生動,令人親切受用,特別有感化力。
媒體人自然離不開政治課題,大師也不避諱。相較於其他法師對政治的刻意迴避,星雲大師較常發表政治性言論,因此多次被捲入兩岸關係,而遭到台灣獨派媒體的批評,甚至被稱為“政治和尚”。但大師堅持“問政而不干治”的態度。他認為,佛教也有政治道德理想。佛陀就曾經以談論政治的理想,很善巧的化解了一場侵略戰爭。
面對佛門高僧,當然得請教生死問題,星雲大師說:“死不可怕,等於換機器,機器老了就要換過。死亡是很美好的事。”
筆者問他,如果他可以再活二十年,他最願意做甚麼事。大師呵呵笑說:“我現在是隨緣隨份,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不強求。“我奉行人生三百歲的信念。我相信精進勤勞是善德。我一生沒有度過假。一天當作五天用。如果一個人活到六十歲,每天當作五天來用,就等於活到三百歲。要立志做三百年的事業,要讓生命活出意義、活出價值。生命的意義在於增進人生的真善美。”
大師有巨大的領袖魅力和教化感染力。據筆者觀察,他門下能人高士很多,諸如這次佛光山之旅中我們接觸到的慈惠、永融、永芸、慧傳、慧是、覺元、覺培、妙開、妙益等諸位法師,個個都是出類拔萃,聰慧絕倫,獨當一面的人物,但從他們言詞和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僅打從心裡崇敬自己的師父,而且喜歡親近他。
大師對待出家弟子比在家弟子嚴格。據說如果出家弟子與在家弟子發生衝突,他寧讓出家弟子受委屈。不過,他非常愛護每位出家弟子,對他們一視同仁。目前在南美洲巴拉圭禪淨中心任當家的覺文法師對此感受特深。
1998年,星雲大師來馬弘法,在東禪寺召見所有在馬來西亞的出家弟子,個子瘦小的覺文法師坐在最後一排,可是大師還是點了她的名,並給她指派了新任務,要她協助當時的住持滿亞法師辦好東禪佛教學院。大師出家弟子數以千計,可他竟然記得這位輩份不高、行事低調的弟子。由此可見,大師心裡裝著每位出家弟子。
●他以“心眼”看清世間人事
有一次,跟馬來西亞佛光山的覺誠、覺文和滿慧法師談起星雲大師。他們說,師父的眼睛雖看不清楚,但他能以“心眼”看清世間人事。弟子們心裡有疑難想找師父傾訴,尚在考慮如何啟齒時,師父卻已看透了他們的心思,在看似隨意的談話裡開解了他們。
筆者問他如何看待自己與弟子們的關係,星雲大師形容師徒情為“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我們行程的最後一站是南屏別院,大門前有一尊笑容可掬的彌勒菩薩。劉先生笑問:“你們看,誰最像彌勒菩薩?”
大伙兒笑答:“星雲大師!”
彌勒菩薩的可愛形態,令人想起大師提倡的“滿口的好話,滿手的好事,滿面的笑容,滿心的歡喜。”
感恩有這一次的難得機緣,得以親聆星雲大師教益。大師對媒體真善美的期許,讓我們更覺任重道遠;因著媒體的本質,或許有時並不能做到大師所提倡的“滿口的好話”;唯願發心,冀今後可以有更多的慈悲、更好的智慧,為“滿手的好事,滿面的笑容,滿心的歡喜”盡其所能。
星洲日報/副刊‧文:蕭依釗‧2010.01.2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